Month: March 2021

教育局今日(三月二十六日)宣布全港幼稚園及中小學在學校復活節假期後的面授課堂安排。

教育局發言人説:「教育局一向以務實及循序漸進的方針,在疫情發展容許的情況下,逐步增加面授課堂的時間,盡量在滿足學生學習需要及防疫抗疫之間作出平衡,希望能讓學生有更多在校園學習的時間。就此,教育局考慮了疫情最新發展,衞生專家的意見及學校的準備情況,決定所有幼稚園及中小學(包括特殊學校及提供非本地課程學校)、提供非正規課程的私立學校(一般稱為補習學校)在學校復活節假期後,按校本需要安排更多學生回校,並增加至以不多於全校人數三分二為限,上課時間仍以半天為限。」

「我們期望學校能安排各級別的學生輪流回校進行面授課堂,以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回校上課,接受面授課堂的教育,與其他同學一起進行互動學習,促進社交及身心發展。」

至於每天的授課時間,中學方面,學校可安排個別級別的學生於上午或下午回校進行不多於半天的面授課堂,而學校不可安排同一級別學生進行全日課堂,避免學生出外用膳。小學方面,學校可安排個別級別的學生於上午回校進行不多於半天的面授課堂。幼稚園方面,上午班/下午班的幼稚園可安排個別級別的學童分別於上午/下午回校進行半天課堂,而全日班的幼稚園可安排個別級別的學童於上午或下午回校進行不多於半天的面授課堂。以上就中學、小學及幼稚園的安排,每節回校學生的數目均須以全校學生人數三分二為限。教育局將於下星期發信學校通知相關細節安排。

發言人續説:「教育局感謝學校一直做好防疫抗疫的工作。根據現行的安排,若個別學校能安排全校教職員定期進行病毒檢測,教育局會按這些學校的實際情況,考慮讓它們全校恢復半天面授課堂。我們鼓勵學校繼續積極參與此計劃。現時,政府提供多個地點及模式,讓市民進行病毒檢測,學校教職員若使用社區檢測中心的檢測服務,可獲豁免有關收費。」

此外,隨着政府推出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我們鼓勵學校教職員積極參與接種疫苗,保障個人、學校師生及社區健康,讓大家盡快回復正常的生活。

教育局提醒學校在全校未恢復面授課堂和校內活動之前,應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及相應安排,彈性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教學,讓學生持續在家學習。在這期間,學校須如常保持校舍開放,讓家中缺乏人照顧的學生回校。

復活節假期期間,家長應繼續採取預防2019冠狀病毒病措施及留意子女的健康情況,避免帶子女前往人多擠逼、空氣流通欠佳的地方,學童需保持均衡飲食、恆常運動及充足休息以增強免疫力。學童如有任何身體不適(即使徵狀非常輕微),應盡快向醫生求診,以及早獲得適切診斷和治療。

 

2021年3月26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2時46分

 

《 資料來源:教育局 》

鑑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反覆,教育局今日(二月二十二日)宣布停辦二○二一年全港性系統評估(包括所有說話評估及紙筆評估),以期學校能盡量利用本學年餘下時間進行面授課堂。

教育局將再次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和香港教育城合作,安排「善用2021年全港性系統評估材料」,讓學校可以透過原有的紙筆評估模式或學生評估網上資源庫(STAR)平台提供的網上評估模式進行,充分善用考評局已準備及整合的系統評估材料,了解在疫情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跟進學生的支援需要。

教育局發言人表示,參考去年「善用2020年全港性系統評估材料」安排的經驗及學校的意見,教育局及考評局正敲定本年度有關安排細節,並會推出優化措施,讓學校善用二○二一年全港性系統評估材料回饋教學,而教育局亦能在系統層面收集數據以了解整體學生的學習表現。

教育局及考評局將於四月下旬透過現場實體/網上簡介會,向學校介紹安排及參與詳情。香港教育城亦將於三月至四月期間在STAR平台推出一批新增及優化功能以配合「善用2021年全港性系統評估材料」安排及簡化行政程序,加強支援學校、教師及同學進行網上評估,詳情將在簡介會中介紹。

2021年2月22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17時16分

《 資料來源:教育局 》

通識教育科經修訂後的課程並非嶄新科目,而是參考現行通識教育科課題宗旨與目標進行優化的課程。有質疑指修訂後的科目只偏重國家層面,收窄學生視野,旨在重推國民教育科。教育局現就整體課程規劃考慮、修訂通識教育科課程學習重點,以及課程宗旨與目標來澄清有關的誤解,正確認識修訂後課程的本質與特色。

1.    國民教育元素一脈相承源自現行通識科課程

現行高中通識教育科的課程理念,重視培養學生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分,並具備世界視野。而現行課程其中一個學習重點要求學生認識國情發展與國家傳統文化,讓學生全面認識國家最新發展的概況,包括改革開放重點、國家重要國策、內政、外交,以及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等。主要參考現行通識科的課程宗旨、目標與學習重點,以及委員會的建議,修訂課程的理念同樣重視培養學生認識及認同國家及國民身分,與現行通識科課程一脈相承,旨在培養學生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有認識和負責任的公民,教育業界對此應該不會陌生。

修訂課程的課題也是在現行通識教育科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建基於現行課程「今日香港」、「現代中國」與「全球化」三個學習重點,修訂課程以香港、國家和當代世界的三個主題為中心,讓所有學生全面學習《憲法》、《基本法》和法治,並在涉及國家的部分了解香港所擔當的角色和作用,藉以加深認識國家的發展,以及國家與香港的相互關係。香港是國家不可分離的部分,學校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國民素養及國民認同為宗旨,並透過指導學生研習不同的課題學習,讓他們能夠立足香港、認識國家發展,以及具備國際視野,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教育局相信有執教通識教育科經驗的教師對修訂課程的主題並不會感到無所適從。

2.    正面認識國民教育的價值

推行國民教育是學校應有之責。一直以來,國民教育的學習元素都蘊含於中小學課程不同學科之中,是學生應當學習的內容。國民教育多年來被污名化,以致教育局出於教育專業考慮推動國民教育的努力被政治化,不但完全扭曲了課程修訂的方向,誤導視聽,更有甚者將慎思明辨(即前譯「批判性思考」)與國民教育置於對立,令大眾誤以為國民教育就是違背了培養學生慎思明辨與多角度思維的教育理念。有人作出錯誤引導,指修訂課程是政治灌輸,不但無視培養國民身分認同在以中華文化為文化基礎的香港社會的合理性與必要性,也漠視學生應該正確、深入而全面認識國家歷史、國情與國家傳統文化的需要。

既然要為學生創造空間,課時由250小時縮減到大約150-160小時,課題難免要刪減、重整及編排,其中涉及不單是課程內容的量的刪減,也是質性的改變,所以難以單純地對比舊的通識科課程的課題而推斷課程配置的原因。部分課題如「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可以在輔導課、初中其他科目或其他學習經歷涵蓋。現行課程課題「生活素質」也體現在「改革開放與人民生活的轉變」課題中,讓學生認識中國人民生活素質的提升。而有關香港社會與政治部分,修訂課程會以「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為中心,讓學生認識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體制、法治精神的意義,以及《基本法》規定香港居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作為知識基礎。此外,課程也要求學生認識國家的政治體制以拉闊學生的知識層面。這些都是學生必須學習的課題,是出於課程委員會的專業決定,絶非政治洗腦。

3.    修訂課程重視培養慎思明辨與多角度思維

有質疑指修訂課程學習重點只着重國家層面,刪走「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等課題將令學生難以多角度和全面地認識社會,更無助培養學生慎思明辨能力,這是完全錯誤解讀修訂課程學習重點、宗旨與目標。

修訂課程讓學生透過學習關於香港、國家及當代世界的課題,建立廣闊的知識基礎及發展二十一世紀所需的能力,為日後升學與就業作好準備,也有助學生培養國民身分認同,並具備世界視野,能從經濟、科學、科技、環保、可持續發展、公共衞生等範疇審視不同課題以達到多角度的思考,如個人、社會、國家及世界在各範疇的角色及互動。課程學習重點絕非所謂只偏重國家層面的議題。

修訂課程改革重點之一就是加強知識內涵,建立穩固知識基礎。學生沒有鞏固知識基礎是難以對課題作出全面而深入的認識,更遑論要他們慎思明辨與多角度思維。修訂課程的十個課題都已列明學生必須學習的基礎知識,而培養學生慎思明辨與多角度思維關鍵並非在於特定課題的存在與否,而在於師生在教學互動過程中,能否基於事實和證據,對課題背景、內涵、發展趨勢和涉及的價值觀,作出合乎法理情的判斷和決定。修訂課程要求學習基礎知識而被誤解為禁止學生進行多角度的探究,是對課程改革原意的錯誤理解。

總結:課程修訂回復通識教育科的初心

是次通識教育科課程修訂,是要真正貫徹學科的初心,培養學生建基於紮實的基礎知識,能設身處地從多角度思考,以及秉持正面態度看待和探究當代課題。修訂後的課程將一如既往,鼓勵教師採用多元化的學與教策略和適合的材料施教。局方深信教師都是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應很快便能掌握修訂課程的教學工作。

優化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的建議最早可在二○二一/二二學年於中四級實施,並於二○二四年文憑試生效。希望各界放下歧見,以學生利益為大前提,支持優化措施盡早推行,科目及人力配置早日訂定,家長和學生以至通識教育科老師方可以安心。教育局會加強相關的支援工作,包括教師培訓、學與教資源等,讓教師作適當準備。

對於有團體及個別人士無視通識教育科多年來出現的異化問題,不但沒有提出具體改善建議,反而以立場先行,一向以既定立場詮釋課程,誤導視聽,將為學生福祉而進行的課程改革一再政治化,以情緒化字眼一再抺黑本局,肆意挑撥教師與局方的互信,局方深表遺憾。

二○二一年二月十日(星期三)

《 資料來源:教育局 》

教育局就通識教育科的改革備受社會關注,雖獲得社會廣泛支持,但同時部分媒體與組織對有關科目優化安排作出種種評論,當中部分說法是建基於沒有事實根據的揣測,完全錯誤理解局方改革科目的原意。局方為澄清社會對科目改革的誤解,現作出以下回應,以正視聽。

1. 優化高中核心科目刻不容緩

現時,不少學校的高中四科核心科目佔去逾半課時,學生缺乏空間,而且四個核心科目的實施情況都有不同程度需要優化之處。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專責小組)經過為時近三年的諮詢及討論,報告建議之一提出優化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為學生創造空間和照顧學生多樣性。教育局充分考慮專責小組的建議,並回應社會各界的意見,由各相關科目的課程及考評委員會跟進而提出優化方案,可望讓學校增加課程彈性,為學生創造空間,拓寬學習經歷,並讓他們投入感興趣的活動,得以發展所長。

2. 教育局不能無視通識教育科推行出現異化

現行通識教育科課程開放富彈性,容易被少數人士自行解讀演繹,推行出現異化,為人詬病之處包括:過多時事討論,學生缺乏系統知識,流於泛泛而談;受公開考試擬題方向的倒流效應影響,討論呈現二元對立,並過份聚焦於政治議題;錯誤解讀批判性思考(二○一五年已改稱為「明辨性思考」)是代表敢於挑戰權威,凡事傾向批判或反對的態度,忽視了建基事實而審慎思考判斷的原則。課程推行逾十年,上述課程內容、教學策略,以至評估考核的問題,都有惡化的趨勢,改革有迫切需要。

3. 教育局承擔教育領導之責

教育局在教育工作的角色不只是提供資源,更是教育政策的制訂者及推行者,課程及教育專業的領導者,同時擔當着監察者的角色。課程的恆常工作包括持續檢視與優化學校課程,教育局就此更是責無旁貸,以維護教育專業,並保障學生利益。因此,教育局不能無視通識教育科長期存在的異化情況,如揣測局方科目改革安排的動機,並以此來反對課程持續發展,不但罔顧學生的學習利益,更是漠視局方科目優化背後的教育專業考慮。

4. 課程及考評按機制專業領航

課程發展及修訂,有其既定機制及程序。政府於二○二○年十一月底公布通識教育科改革的主要方向。課程發展議會和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隨即成立「重新冠名科目委員會」,負責設計課程(包括不同課題選取的考慮及比重)、評估和實施策略。委員全是教育專業及社會各界具代表性的人士,他們秉持以學生的利益為依歸,按既定程序、參考專責小組報告書的建議,以及採納專業人士的意見而開展課程修訂的工作,體現專業領航的原則。

5.  修訂課程仍是必修必考的高中核心科目

通識教育科的改革以至優化合情合理,回應各界期望,獲得社會廣泛支持。從教育專業角度而言,任何課程實施一段時間後,都要檢討其成效,針對性地修訂改善,是課程持續完善的必要舉措。若然這種自我完善的修正行為,都被誤解為「殺科」的手段,實無視學生的學習需要,亦漠視了教育局提供優質教育的使命和決心。

如要「謀殺」通識, 取消這科更直接了當。修訂通識教育科課程內容,並為科目冠以新的名稱,旨在糾正施教過程中出現異化情況的癥結,讓科目回到正軌,從而行穩致遠。該科仍然是必修必考的高中核心科目,可見「謀殺通識教育科」之說不攻自破。

6. 有序諮詢,盡早推行裨益學子

專責小組工作了近三年,已廣泛諮詢持份者及進行公眾諮詢,收到的書面意見書有112 000份。教育局在去年十二月接納了報告,並就通識教育科接受了專責小組大部分意見,對於社會未有共識的項目,教育局定出具體方向,交由課程發展議會及考評局跟進課程及評核的詳情,制定現在建議的課程框架,體現專業領航的原則。

四個核心科目一起優化才能釋出足夠空間照顧學生的多元學習需要,包括讓學生在各學習領域或應用學習之中增修一個選修科目,更深入學習各科目,在修讀數學科的必修部分外再修讀延伸部分(單元一/單元二),更積極參與「其他學習經歷」/全方位學習活動,或發掘其他個人興趣,以照顧學生的不同興趣、能力和抱負。社會回饋正面,希望盡早推行裨益學子。教育局以學校為單位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如何協助學校盡快落實推行。

二○二一年二月九日(星期二)

《 資料來源:教育局 》